今天上午10时,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大会对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进行了表彰。其中🏊,我省教育系统5人获先进个人表彰🌚,分别是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外科第九党支部书记✋🏼,副主任医师姜小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徐晓玲;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EICU护士长沈杭;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ICU副护士长李亚军;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童佳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党委和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获先进集体表彰☝️。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外科第九党支部书记🧓🏼,副主任医师姜小敢获优秀共产党员表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党委获先进基层党组织表彰🍯🧑🏿🔧。
今天🙎🏻♂️,记者带您走近部分我省接受表彰的先进个人,了解他们的故事。
发出新冠肺炎研究和治疗领域的“安徽声音”
徐晓玲:中国政府第三批赴意大利抗疫医疗专家组成员🥳,安徽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和病例诊断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家。

感言:作为一位有着35年呼吸与危重症专业经验的临床医生🧑🏻🍼,我历经了SARS、人禽流感H5N1👐🏽、H7N9等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践证明👨🏻🔬,科学是战胜病毒的决定性力量🧥,也是抗疫战斗取得胜利的最有力武器。托珠单抗免疫治疗方案对500多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成功救治充分印证,“临床+基础研究”模式大有可为,临床医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要找科学家。
我相信🫴🏻,有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经历这次疫情大考,通过机制创新、科技创新,我们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重点科研领域一定能迸发出更强大的动能🦧,中国医生一定能更好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我只是做了一名医生该做的事↘️,党和政府却给了我至高的荣誉😞。我将不忘医者初心👩🏽🍼,牢记职业使命,继续在抗击疫情和救治患者的战场上🫢,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为推进关键技术科研攻关、为健康中国建设做出一名临床医生应有的贡献。”
事迹♍️: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作为安徽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和病例诊断专家组组长♡,徐晓玲多次赴省定点收治医院深入病房查房、指导危重症患者救治🎄,多次线上对全省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在蚌埠市疫情最严重时刻,在安徽省卫健委领导带领下赴蚌埠指导工作,以医疗核心制度为依据,制订了“危重症新冠肺炎救治管理制度”。在省卫健委的安排下🤤,主持每天晚8点全省危重症患者视频讨论会👩🏽🔧,为我省新冠肺炎救治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冠肺炎是新发疾病🃏,发病机制不清📲,缺乏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有部分患者可以发展到重症、危重症🏎,基于此在救治病例同时🔯,徐晓玲同志积极开展对疾病的探索工作,于2020年1月28日申报安徽省应急科研攻关项目《新冠病毒肺炎临床病程转归和机制研究》,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魏海明教授组成攻关团队,对新冠肺患者外周血免疫功能研究🦛,发现新冠病毒感染致重症肺炎炎症风暴的关键机制,并迅速拟定托珠单抗治疗方案🚣,在符合伦理的情况下对重型患者治疗🕍,研究结果已发表,已被引用450次🖱👩🏼🦱。2月13日在中国临床试验研究网注册《托珠单抗治疗普通型NCP(含重症高危因素)及重型NCP 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多中心🔇、随机𓀒、开放对照研究》🥑,在安徽省、武汉8家医院开展临床科研🔬,研究结果已总结正在投稿。托珠单抗作为新冠肺炎危🙌🏻、重症免疫治疗被国家卫健委纳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并代表研究团队在全国第七版视频培训会议上进行培训。
3月25日👩🏻💻♡,徐晓玲同志受国家卫健委指派参加中国政府第三批赴意大利抗疫医疗专家组赴意大利托斯卡纳大区工作15天,与当地同行开展交流🧝🏼、分享中国救治经验和研究成果。专家组2项防控和诊疗建议被托斯卡纳大区采纳。服务当地侨民,开展防护知识讲座,提供医疗服务咨询🧑🏼🍳,实现了中央“双稳”(稳住人心、稳在当地)的目标要求✶。
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家徐晓玲从事呼吸与危重症专业临床工作35年🕵🏻♂️,多次在SARS、人禽流感H5N1、H7N9等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冲锋在前🎭。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更是勇挑重任🤘🏿🧑🏻🔬,再披白色战袍,在国内外抗击疫情的战场上披荆斩棘🌈,再创新功。
为生命守护,用毕生践行
姜小敢⛅️🥲:安徽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医疗总负责人、重症组组长,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感言:这次国家对抗击疫情先进个人和集体进行如此高规格的表彰,彰显了我们国家对一线医护人员的无限关爱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支援湖北武汉的抗疫经历👩🏻🏭,是我们医护人员在党和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所尽的力所能及的力量,是每一位医护人员的职责所在🕰,国家却给了我们这么高的荣誉。在这样的高光时刻,我们更感觉肩上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今后,我们一定不忘披上白衣时的初心🍿,牢记为医者的使命,在临床、教学、科研一线继续努力奋斗,为生命守护,用毕生践行!
从1月27日出征武汉到3月31日返回安徽,姜小敢所在的安徽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一共在武汉奋战了64天🚢。作为安徽出征最早👏🏿、返回最晚👃、任务最重的医疗队,他们先后转战武汉金银潭医院、武汉太康医院、协和东西湖医院和武汉市肺科医院四所医院🔼。9月8日上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获得者姜小敢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表彰。他说,“今后,我们一定不忘披上白衣时的初心,牢记为医者的使命,在临床🚣⬆️、教学🥟、科研一线继续努力奋斗,为生命守护,用毕生践行👱🏿♂️!”
事迹:今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迅速蔓延📫,让本该欢乐祥和的春节蒙上了一层阴影。作为一名有二十年党龄的中共党员,姜小敢深知“疫情就是命令”所应履行的使命🚇;作为一名有十几年临床经验的重症医生🤽🏿🧑🏼🍳,他更懂得“防控就是责任”所赋予的担当。年三十匆忙回老家陪父母吃了个年夜饭,第二天👩🏼🍣,他便申请加入安徽省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与一群同样逆行的战友们踏上去往武汉的征程🍭。
“当时病人的情况非常紧急,如果不积极抢救,将会随时面临死亡的危险”。武汉太康医院是东西湖区最大的私立医院,但是那里没有缓冲区、没有隔离带🔊、没有热水器,甚至连速干手消毒剂都没地方挂……生命重于泰山,开设重症医学科是当务之急。
在防护设施极其匮乏的情况下,想开设重症医学科谈何容易。“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在姜小敢的号召下👰🏽♀️,安徽首批医疗队全体队员积极响应👩🏿⚕️,夜以继日。他们开始着手改造病房,仅用了两天的时间,便建成了东西湖区唯一一家用于抢救危重新冠肺炎患者的临时ICU👨🎤👨🏼🦲。没有正压头套🎀🖕🏿,他们就冒着病毒吸入的巨大风险套着塑料袋为病人进行插管🍨,氧气压力不足🏌🏽♀️,他们就老法新用“经口-鼻双通道氧疗技术”最大限度抢救患者🔱。在他的带领下,安徽医疗队全体队员积极响应号召,在大家到达武汉的第四天便正式建成武汉太康医院重症医学科,成为我省援鄂医疗队到达武汉后开展的一项亮点工作🚂。一个多月来,他们共收治了299名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利用新建的ICU高效抢救了28名危重患者💂🏽,有280名重症患者成功实现了“去重症化”🧲,并最终实现了该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
鉴于前期抢救危重新冠肺炎的成功救治经验,他们的工作还在继续🦹♂️。姜小敢回忆,在进驻武汉肺科医院工作的第一天,有一名危重患者出现了严重的呼吸和循环衰竭,生命危在旦夕🧗🏻♂️。他和来自全国6省市的专家一起商讨救治方案,借助以往的救治经验,倡导在静脉-静脉转流的基础上应用ECMO技术的最高形式VVA-ECMO👩🏻🚀,同时建立体外人工肺和人工心脏来帮助这名患者度过难关。但患者使用了超大剂量的升压药物,股动脉血管直径只有3毫米,如何在仅有3毫米的血管内置入5毫米的导管成为了最大的技术难题🈳。做🈯️,绝地求生💃🏿,也可能前功尽弃👨🏼✈️,不做🚣🏿♂️,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生命的逝去。当开动机器,病人血压🧗🏿、血氧饱和度逐渐上升的那一刻,他们激动得欢呼起来🌯,这欢呼声被现场记者记录并在中央电视台1套、2套⚠、13套报道,这是饱含胜利味道的欢呼声,也是彰显“安徽力量”的欢呼声,更是体现“皖军风采”的欢呼声。
“每一次希望都很渺茫,但每一次我们都没有放弃”
沈杭:安徽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𓀂、安医大四附院EICU护士长🧚🏿♂️。

感言:我只是一名普通护士💋,站在这里让我感觉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这一次的表彰,不是在庆祝🫓,而是在向大家传递一些正能量,传递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内心的理想和信念🐬,显示了我们不畏艰难战胜一切困难,战胜新冠疫情必胜的决心🛅。党的领导赋予我们强大的凝聚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人民的平安和健康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保家卫国👊、匹夫有责💇🏿♀️。
我是一名医务工作者,驰援武汉救死扶伤是我的职责所在,但是党和国家却给了我极大的荣誉。这项荣誉是属于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友们的,是属于抗击疫情中奋战在医疗卫生战线上的每一个人的🫵🏽,这项荣誉是肯定,更是鼓励和鞭策📼,我将珍惜荣誉,再接再厉🖕🏽,为祖国的公共卫生事业继续奋斗,以此告慰那些在这次疫情中牺牲的医务工作者⛑️,缅怀那些在这次疫情中失去生命的人们。
事迹:“从武汉回来后的妈妈,变成了瘦瘦的妈妈👳🏻♂️,头上长了很多白发。”沈杭六岁的女儿指着自己画的画说👉🧑🌾。2020年1月27日,出征武汉前🐑,沈杭给女儿写了封信:“妈妈虽然也有些害怕,但妈妈勇敢的迈出了这一步,去了更需要妈妈的地方,希望你长大后能够成为一个勇敢坚强的女孩子...”当时,她已经为自己做了最坏的打算,那就是:再也不能回来。
“沈杭吾妻🧛🏽,见字如面,转眼间🐼👻,据你离家支援武汉已半月有余🧕🏻,犹记临行前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央视主持人康辉曾为沈杭的爱人刘会武代读过一封家书,刘会武毕业于武汉大学,夫妻俩对武汉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们曾在2016年带着孩子去母校武汉大学看樱花,当沈杭再一次独自一人因为疫情到达武汉后,看到空无一人的街道💑,心疼的留下了眼泪,“我要尽自己全部的力量去帮助生病了的武汉”沈杭说👨🦰;作为我省首批援鄂医疗队队员,沈杭进驻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南五重症病区,全程看护ECMO联合CRRT治疗患者,并成功救治危重症患者50多名🧗🏿♀️😊。
在金银潭医院的ICU病房🧨,沈杭不仅要给患者医疗上的护理,也要对患者进行生活上的护理。每次脱下防护用具🙎🏼♂️,脸上一层又一层久久不散去的勒痕💂🏿,贴身衣服被汗水浸透,双手被手套捂的发白。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沈杭和同事们的每一步👩🍼,都是在努力赢得这场战役👨👩👧🏃➡️。
“我护理的九个病人中👷🤏🏿,今天出院了四个,很开心,让我满心欢喜,看到了希望!”2月3日,沈杭在日记中写道:病区所有的护士也都很开心🚣🏼,这是她到武汉支援以来最值得庆祝的一件事。
“小沈你好🧑🎨!我今日下午出院了。再次谢谢你的关心、精准护理和热心关怀!” 85岁的患者郑爷爷,来时病情危重,在沈杭的精心护理和鼓励下▶️,顺利出院🍾,老人到达隔离点的第一件事就是向沈杭报平安,还附上了他的一张敬礼自拍照,并祝愿她早日完成任务平安回家🥑;从武汉到合肥🖋,他们始终保持着联系,建立了深厚的护患友谊。
另一位38岁患者彭博,从2月6日入院到4月5日出院,他先后经历了三次生死🥸,从气管插管到俯卧位通气再到ECMO上机🥹,沈杭与南五重症团队一起把他从死亡线上一次又一次拉回来🆘。沈杭说“每一次希望都很渺茫👨🏽🏫,但每一次我们都没有放弃”,清醒后的彭博因为这句话泪流满面👨🏿🏭👨🏻✈️。
作为安医四附院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长,她时刻关爱自己的队员🫱🏿。初到武汉,她指定一名队员担任副队长🏄♀️👨🏼🦱,交代如果自己倒下了,队员要接着上。两名队员在她的鼓励下,在武汉抗疫一线递交入党申请书并得到前线党支部的肯定火线入党🗡。她最早去最后回,在最危险的战役前线奋战了65天;在取得武汉战役的胜利后,返回院内发热门诊岗,继续投身疫情防控阻击战中。